山店

作者: 卢纶 朝代: 唐代

登登山路行时尽,决决溪泉到处闻。
风动叶声山犬吠,一家松火隔秋云。

这首诗属于: 写景 叙事 喜悦 抒情

赏析

诗题名曰《山店》,实际上那行人尚未见到“山店”的屋宇茅舍,更没有下榻在“山店”,“山店”与行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。尽管这样,它在行人的心中已经点燃了希望之光,激起了难以抑制的向往之情。

走在平原上,视野开阔,目力所及,远近距离心中亦大致有数。如若有翻山越岭的经历,就知道那情景、那感受完全不一样。走近山脚,迎面是山,再往前走,前后左右皆是山,看上去似乎很近,可是走起来,山回路转,崎岖曲折,绕了半天,还在那座山里,再回头一看,似乎也并没走多远,这样反复几次,人也累了,心也急了,于是乎心中不由地冒一个问题:何处是尽头,何时到尽头?诗的第一句:“登登山路何时尽?”便非常简洁地写出了这种心境。登登,这种声音有种艰难疲惫、单调沉闷之感,而这正是旅人此时的感觉和心情。诗的第二句承第一句而来,“决决”二字摹声又兼写形,表现了诗人选词造句的精巧。由于山峦叠嶂,泉水多,溪流长,所以“决决溪泉到处闻”。山间溪流水位落差大,流速急,才有“决决”之声。如果溪水流出了山,泄入平地,也就变得缓慢而无声息,因而那“决决”之声,仿佛也在告诉行人山路未尽。

路未尽,仍须行。诗的二、三两句之间有一处省略,那就是行人在曲折难尽的山路上走了一程又一程。正在夜色苍茫,匆匆低头赶路之际,忽然听到几声犬吠,不觉停下了脚步,仔细倾听,可又别无动静,只听得山风阵阵,木叶萧萧。行人不觉顿悟,原来就是这“风动叶声”使得山犬惊吠,可见山林是多么的寂静,不过既有犬吠,也该有人或人家,于是他又迈开脚步,走着,走着,果然发现了“几家松火隔秋云” 的景象。走了一整天,旅人早已疲倦不堪,亟盼住店,此刻,那闪耀的松火虽然还隔着秋山雾霭,要走近也并非容易,但毕竟是看见了希望之所,盼到了歇宿的“山店”。只有历尽山路的艰辛,才知道此刻的快乐。旅人的欣喜之情不言而喻。

这首诗没有用什么比兴手法,它主要描写山间行人的所见所闻,同时采取或虚或实的手法,将人物的行动贯串其间,通过人物行动和颇具特色的景物的结合,巧妙地刻画出人物心理和情绪的变化,富有艺术感染力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周啸天.唐诗鉴赏辞典补编:四川文艺出版社,1990:406-407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伴随着登登的脚步声走山路经常走到尽头,一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山涧泉水的流淌声。
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,狗被惊得汪汪乱叫;隔着秋天的薄云,能看到山中客店用松枝点燃的火堆。 注释
登登:上山的脚步声。行时尽:走完了上山的小路。
决决:山泉水流声。
松火:即松明之火,古代人们劈松木代替蜡烛照明。隔秋云:与秋云相隔。

创作背景

这首诗一说为王建所作,但是大多数选本都将它收在卢纶名下,学术界较支持此说。这首诗可能是卢纶晚年行山有感之作。此时,他的诗极受德宗重视,官至检校户部郎中,在官场平步青云,心情畅快,时常登山望水,因而有此作。

作者简介

卢纶

卢纶

卢纶(约737-约799),字允言,唐代诗人,大历十才子之一,汉族,河中蒲(今山西省永济县)人。天宝末举进士,遇乱不第;代宗朝又应举, 屡试不第。大历六年,宰相元载举荐,授阌乡尉;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,秘书省校书郎,升监察御史。出为陕府户曹、河南密县令。后元载、王缙获罪,遭到牵连。德宗朝复为昭应令,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,官至检校户部郎中。有《卢户部诗集》。

卢纶的诗词推荐

杂曲歌辞。妾薄命

妾年初二八,两度嫁狂夫。薄命今犹在,坚贞扫地无。

和张仆射塞下曲·其二

林暗草惊风,将军夜引弓。
平明寻白羽,没在石棱中。

杂曲歌辞。天长地久词

玉砌红花树,香风不敢吹。春光解天意,偏发殿南枝。
虹桥千步廊,半在水中央。天子方清暑,宫人重暮妆。
辞辇复当熊,倾心奉上宫。君王若看貌,甘在众妃中。
云日呈祥礼物殊,北庭生献五单于。
塞天万里无飞鸟,可在边城用郅都。
台殿云凉风日微,君王初赐六宫衣。
楼船罢泛归犹早,行道才人斗射飞。

唐代诗词推荐

塞下曲

汉将归来虏塞空,旌旗初下玉关东。
高蹄战马三千匹,落日平原秋草中。

送僧法和(一作送亮法师)

达士心无滞,他乡总是家。问经翻贝叶,论法指莲花。
欲契真空义,先开智慧芽。不知飞锡后,何外是恒沙。

送严十五郎之长安

送客身为客,思家怆别家。暂收双眼泪,遥想五陵花。
路远征车迥,山回剑阁斜。长安君到日,春色未应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