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萨蛮·洛阳城里春光好

作者: 韦庄 朝代: 唐代

洛阳城里春光好,洛阳才子他乡老。
柳暗魏王堤,此时心转迷。
桃花春水渌,水上鸳鸯浴。
凝恨对残晖,忆君君不知。

这首诗属于: 写景 地名 婉约 思乡 怨情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春暖花开,万象更新。洛阳城里,春光明媚,娇好异常。可是,我这个天涯浪子,却只能异地漂泊,老死他乡。眼前的魏王堤上,杨柳依依,浓荫茂密。而我心怀隐痛,满心凄迷,惆怅不已。桃花嫣红,春水碧绿,烟笼柳堤,水浴鸳鸯。此物之出双入对,相守相依,更勾起我这个离人永隔之悲苦。无以释解,只好把一腔相思相忆之情凝结成的丝丝愁恨,化解到落日西沉的余晖之中。远方的人儿呵,遥远的故国呵,你知道不,我这是在怀念着你呵!

注释
菩萨蛮:词牌名。
春:一作“风”。
洛阳才子:西汉时洛阳人贾谊,年十八能诵诗书,长于写作,人称洛阳才子。这里指作者本人,作者早年寓居洛阳。
魏王堤:即魏王池。唐代洛水在洛阳溢成一个池,成为洛阳的名胜。唐太宗贞观中赐给魏王李泰,故名魏王池。有堤与洛水相隔,因称魏王堤。
渌:一本作“绿”,水清的样子。
凝恨:愁恨聚结在一起。

纠错

赏析

这首词是韦庄在公元九世纪(唐僖宗中和年间)避乱洛阳时的作品。韦庄客居洛阳,正是国家多事之秋,战乱频仍,民不聊生;自己则浪迹他乡一事无成。所以词一开头,就以排比偶句写景抒慨。上句写景,洛阳多花,春光确实很好;下句抒慨,洛阳多才子,但他们却因为生不逢时而垂老他乡。洛阳的大好春光未能使之陶醉,反而触发了他的隐忧,可见这位“洛阳才子”此时感慨颇深。这里,“春光好”是淡写,“他乡老”却是重笔,情景两两对举,比照十分鲜明,以情景的反差表现了心理的反差,突出了“春光”却在“他乡”、虽“好”可惜已“老”的矛盾心境。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读到这里说“可怜可怜,使我心恻”(汤显祖评本《花间集》卷一),可见“他乡老”一语,既是韦庄一类晚唐士人的慨叹,也是历代失意士人胸中共有的块垒。三四句承上,一句写景,一句写心。魏王堤即魏王池,因“贞观中,以赐魏王泰”而得名,它是东都洛阳的游赏胜景。但安史乱后,东都已失去昔日的魅力,更何况此时游赏,就更有一番今不如昔之感了。句中着一“暗”字,虽是烟笼柳堤的实景描绘,但也确是作者的虚笔映衬,从中透露出一种历史与人生的迷蒙感,所以下句就直接托出“此时心转迷”的心态。眼前所见的是春光缭乱、烟柳迷茫之景,胸中翻腾的是怀才不遇、心志凄迷之情。眼迷心迷,景迷情迷,使他又一次陷入迷惘忧伤之中。这也正是他在《中渡晚眺》一诗中所写的“魏王堤畔柳如烟,有客伤时独扣舷”的情与景,不过这里情景更为密合,意旨更为蕴藉。

过片与首句呼应,具体描绘春光之好:桃花红艳,春水清澈,鸳鸯双双,嬉戏水上,一片明丽的春色,一派盎然的春意。写到这里,作者似乎已从上片心迷之情中解脱出来,陶醉于融洽的春光之中了。其实并不,后面两句说明他又一次以情景的反差来表现自己心理的反差,又一次表达自己的心迷:“凝恨对残晖,忆君君不知”。这里,词人面对残晖,一方面是恨意郁结,家国之痛,身世之悲,都化成恨在心头凝结。下一“凝”字,极共沉重。另方面是深切忆念,故国之忆,亲友之忆,都化成怨在心底激荡。下一 “忆”字,格外深挚。“君不知”三字,以怨对方的不知、无情、无动于衷,曲折表达自己的忆念之深、之切、之诚、之纯,真是“无限低徊,可谓语重心长矣”(丁寿田等《唐五代四大名家词》乙篇)。吴蘅照在《莲子居词话》中说:“韦相清空善转”。这首词,以恨转忆,以景迷转心迷,以情景反差转心理反差,就此一端,也可看出吴蘅照说他“善转”是不错的。

洛阳是词人的第二故乡,因而他对洛阳有着深厚的感情。此词开头,即叠用“洛阳”二字,而且突出地把它放在句首,就是这种感情的具现。“洛阳才子”是词人自指,因为他的成名之作《秦妇吟》就是在洛阳写的,并获得了“秦妇吟秀才”的美誉。洛阳的春光好在:一是魏王堤上阴翳的垂柳,上蔽天日,下荫游人;二是桃花水暖,鸳鸯双浴于澄波碧水之中。杨柳依依,更添离别之情;鸳鸯喁喁,益增寂寞之感。这些都是词人在洛阳所习见的景物,因而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心底的呼唤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叶嘉莹 等 .唐宋词鉴赏辞典(唐·五代·北宋卷) .上海 :上海辞书出版社 ,1988 :168-170 .

创作背景

这首词是韦庄在唐僖宗中和年间(公元九世纪)避乱洛阳时的作品。韦庄客居洛阳,正是国家多事之秋,战乱频仍,民不聊生;自己则浪迹他乡一事无成。

作者简介

韦庄

韦庄

韦庄(约836年─910年),字端己,杜陵(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)人,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,唐朝花间派词人,词风清丽,有《浣花词》流传。曾任前蜀宰相,谥文靖。

人物生平

早年经历
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,为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、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。其家族至韦庄时已衰,他父母早亡,家境寒微。少孤贫力学,才敏过人。与温庭筠齐名,并称“温韦”。为人疏旷不拘,任性自用。

咸通四年(863年),曾在昭义节度使、检校礼部尚书、太原尹、北都留守刘潼府中当差。

乾符五年(878年),长安应试不利,更名为韦庄。

广明元年(880年)四十五岁,在长安应举不第,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,遂陷于战乱,与弟妹失散,至中和二年(882年)始离长安赴洛阳。

中和三年(883年),入镇海军节度使周宝府中任职。

光启元年(885年),为赴宝鸡“迎驾”卜居衢州。次年,出发前往宝鸡,听闻唐僖宗已到兴元(今陕西汉中),亦尾随而至。

此后沿渭、黄河而返,在孟津上岸,原计划由许昌东南方向经安徽直达润州,不料七月间(桂花时)秦宗权攻占许州(今许昌),杀节度使鹿晏弘。看来此路不通,韦庄改变了计划沿黄河东去开封,打算从开封南下返回润州(河南开封)。不幸此时润州周宝后院起火,手下大将张郁醉酒后叛乱。在这种情形下,不宜返回浙西,只好又回到孟津。

大约在光启三年(887年)正月,许昌战事已毕,韦庄再一次来到许昌,打算按原计划由许昌走陆路返浙。又得知润州周宝因府中将领刘浩叛乱,逃往常州。据之,周宝已经不能再行依附,润州之事也无所牵挂,韦庄决定就此向北游历。他先来到河清县(今济源),又到泌阳小住。

韦庄由泌阳出发,登上太行山,直达山西境内的天井关(今山西晋城县南太行山顶)。

约在同年三月,韦庄路过太行山貂黄岭,从壶关开始向东行走。大约在四月份,途经林、辉州之间,打算从内黄县出发经山东返回浙西。不想在此得知江南硝烟又起。韦庄索性由此向北,一路来到了正定(今石家庄)。再向北,又到古北口(今北京密云县)长城。离开古北口,沿着长城一路向东,直达榆关(今山海关)。他以山海关为北游的拐点向西返回,至蓟(今京)杭(杭州)大运河乘船返回南方。

约同年秋,途经清河县,在此上岸后得知,江南战事已毕,决定就此返回浙西,遂经山东境内,直达徐州。在徐州稍作停留。

光启四年(888年)春,乘船沿中运河到达扬州,在此上岸稍歇。在客栈遇见一个见面熟的“饯客”,韦庄与他聊的很投机,从他的口中将扬州之战做了详细的了解,得知江南局势仍然不稳,就打算向南躲避。他打算先到石头城(南京)暂避一时。在石头城小住期间,游览了上元县,即今南京市区台城、蒋帝庙、长干里等地。后又沿江南下,经当涂县,向东到了苏州。再南下到湖州,继续南下至富春,经桐庐县,折向东到了绍兴,再向东到宁波。由此向西,又到西施故里暨阳县,再往西到了东阳。再往西,到婺州(今浙东金华)小住,由此返回卜居地衢州。

龙纪元年(889年)冬,他从衢州出发到江西,在边界处拜访了居士楚公,下一站到了信州(今饶州)。此后又沿信江逆流而上到了饶州(今鄱阳县),由此再向西北斜穿鄱阳湖到九江,寻访至庐山东林寺。接下又来到了南昌,由南昌再向南到抚州,从抚州向西行再到宜春。在此,韦庄取消了向西北方向到长沙的行程,转而向正西方向直接到了湘中即今湖南邵阳、娄底的交界处。此后又转向东南到了耒阳,由耒阳再向东向南到了赣州,由赣州准备返回。接下来,从赣州往东到西江(今会昌),再由此北上到建昌(今南城县)。

大顺二年(891年)秋,由建昌经信州(今上饶县)返回衢州。

景福元年(892年)秋,五十岁的韦庄准备长安应试。他从衢州出发,经江西信州、鄱阳、九江到湖北境内。先到达黄石,后抵达齐安郡(今黄冈县西北)。又经鄂州到夏口(今武汉)。

景福二年(893年)正月,到了商南(今陕西商南县)境内。经过长途跋涉,终于到达长安。不幸的是这次他又落榜了。韦庄听从黄滔的建议,立刻动身去河东道去找郑尚书。他出了潼关,乘船顺黄河向东,在垣县上岸,直奔绛州(今新绛)。又由此继续北上到了平陵(今文水县东二十五里),再渡过黄河到绥州(今陕西绥德)。离开绥州,韦庄乘船沿黄河边向南直到潼关,返回长安。

暮年及第
乾宁元年(894年),年近六十的韦庄终于得中进士,被朝廷任命为“草诏”的校书郎,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。由于对时局中兴的期望值不高,韦庄又开始为“著身”而早做打算。

出使西蜀
乾宁三年(896年)春,韦庄先来到童年时居住过的下邽(今陕西渭南),随后北上来到鄜州(今陕西富县),辗转来到了宜君县。在此得到皇上诏令,才骑马匆匆相别而去。原来,西川王建与东川顾彦晖相互攻击,皇帝命令韦庄为判官,配合谏议大夫李询奉使入蜀,前往劝说西川节度使王建与东川节度使顾彦晖和解。到蜀后,王建并不理会皇上的诏书,仍然大战大败顾彦晖,占据了两川之地。对于韦庄来说,此次入蜀,却得到了王建的赏识。王建很希望招韦庄至自己的幕下,可韦庄并没有立即答应,仍在静观时局的变化。

光化二年(899年),韦庄除左补阙。在此期间主要干了与政局无关,却与历史文化传承相关的两件事。其一,在历史文化遗存上,与兄弟韦蔼合作编著《又玄集》,集中收录了“才子一百五十人,名诗三百首。”其中有妇女诗十九家,不但为诗集收录女子诗开了先例,也给妇女对中华文化事业的奉献作了充分的肯定;其二,是为虽未通过或参加科考,但其作品和能力都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历史人物,如李贺、贾岛、温庭筠、陆龟蒙等十人奏请,追赠为进士名誉或赠官。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要意义有三:首先是体现了韦庄对当时科举中重试卷,轻能力弊病的纠正;其次是将选才仅以评判试卷为标准,扩大到与文化人能力相关的作品(当然包括质量两方面)及社会影响上;其三,从选才目的上,由单方面为朝政负责,转向兼顾为考生个人发展着想。

襄助王建
光化三年(900年)十一月,宦官发动了宫廷政变,囚禁昭宗,假拟圣旨,立太子李裕为帝。听到这个消息后,韦庄真的绝望了。其《赠云阳裴明府》:“已闻陈胜心降汉,谁为田横国号齐。”(田横,秦末起义首领,不肯称臣于汉)证明他已下了投靠王建的决心。王建非常高兴,当即命他为掌书记。据《唐诗纪事》载:朝廷“寻召为起居舍人,(王)建表留之。”

韦庄入蜀后,以保地方平安为已任。抚民方面,在任掌书记期间,有一个县令扰民,韦庄上书于王建说:目前“正当凋瘵(病)之秋,好安凋瘵;勿使疮痍之后,复作疮痍。”即不要使百姓生活雪上加霜的意思。在此兵荒马乱的年月,难得还有人为民着想,一时间被传为美谈。王建就此而任用韦庄为起居舍人。

在避免内战方面,韦庄又做了两件大事,一是阻止了蜀皇以“思为祖上报仇”为名征讨朱全忠,避免了发自于蜀内部的主动战争。如天祐元年(904年)八月,昭宗被朱全忠所杀,“高祖(王建)颇内怀兴复”,韦庄遂“以兵者大事,不可仓卒而行”进行劝阻。天祐三年(906年)韦庄被任以西蜀安抚使。

二是识破了朱全忠欲吞并蜀的诡计,避免了来自外部藩镇的被动战争。“梁(朱全忠)复通好高祖(王建),推高祖为兄”韦庄笑着说:“此神尧骄李密之意也(指李密投降李渊,后为李渊所杀一事)。”

天佑四年(907年)三月,唐王朝正式寿终正寝,哀帝被迫将皇位“禅让”给朱全忠,建国号梁,改元开平,以开封为国都,史称后梁。韦庄闻讯后,本着维护一方安宁的原则,与诸位将领共同劝进王建说:“大王虽忠于唐,唐已亡矣,此所谓天与不取也。”于是,率官吏民众大哭三天后,拥戴王建即皇帝位。韦庄从此晋升左散骑侍,判中书门下事等官。据《十国春秋》蜀国:“凡开国制度,号令,刑政,礼乐,皆由庄所定。”这一系列举措使得蜀地在最小程度上减轻了战乱之患,可谓功不可没。次年韦庄被委任为宰相,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,后终身仕蜀,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。

武成三年(910年)八月,韦庄在成都花林坊逝世,享年七十五岁,谥号“文靖”。

家族成员

十世祖:韦夐,字敬远,北周时学者,封逍遥公。
九世祖:韦冲,隋朝时官至民部尚书,封义丰公。
八世祖:韦挺,唐朝时官至御史大夫,后贬象州刺史。
七世祖:韦待价,官至文昌右相。
六世祖:韦令仪,官至梁州都督。
五世祖:韦銮,唐高宗时官至宣城司法参军。
高祖:韦应物,著名诗人,官至苏州刺史。
曾祖:韦厚复。
祖父:韦彻。
父亲:韦韫。

韦庄的诗词推荐

秦妇吟

  中和癸卯春三月,洛阳城外花如雪。东西南北路人绝,绿杨悄悄香尘灭。路旁忽见如花人,独向绿杨阴下歇。凤侧鸾欹鬓脚斜,红攒黛敛眉心折。借问女郎何处来?含颦欲语声先咽。回头敛袂谢行人,丧乱漂沦何堪说!三年陷贼留秦地,依稀记得秦中事。君能为妾解金鞍,妾亦与君停玉趾。
  前年庚子腊月五,正闭金笼教鹦鹉。斜开鸾镜懒梳头,闲凭雕栏慵不语。忽看门外起红尘,已见街中擂金鼓。居人走出半仓惶,朝士归来尚疑误。是时西面官军入,拟向潼关为警急。皆言博野自相持,尽道贼军来未及。须臾主父乘奔至,下马入门痴似醉。适逢紫盖去蒙尘,已见白旗来匝地。
  扶羸携幼竞相呼,上屋缘墙不知次。南邻走入北邻藏,东邻走向西邻避。北邻诸妇咸相凑,户外崩腾如走兽。轰轰混混乾坤动,万马雷声从地涌。火迸金星上九天,十二官街烟烘烔。日轮西下寒光白,上帝无言空脉脉。阴云晕气若重围,宦者流星如血色。紫气潜随帝座移,妖光暗射台星拆。家家流血如泉沸,处处冤声声动地。舞伎歌姬尽暗捐,婴儿稚女皆生弃。
  东邻有女眉新画,倾国倾城不知价。长戈拥得上戎车,回首香闺泪盈把。旋抽金线学缝旗,才上雕鞍教走马。有时马上见良人,不敢回眸空泪下;西邻有女真仙子,一寸横波剪秋水。妆成只对镜中春,年幼不知门外事。一夫跳跃上金阶,斜袒半肩欲相耻。牵衣不肯出朱门,红粉香脂刀下死。南邻有女不记姓,昨日良媒新纳聘。琉璃阶上不闻行,翡翠帘间空见影。忽看庭际刀刃鸣,身首支离在俄顷。仰天掩面哭一声,女弟女兄同入井;北邻少妇行相促,旋拆云鬟拭眉绿。已闻击托坏高门,不觉攀缘上重屋。须臾四面火光来,欲下回梯梯又摧。烟中大叫犹求救,梁上悬尸已作灰。
  妾身幸得全刀锯,不敢踟蹰久回顾。旋梳蝉鬓逐军行,强展蛾眉出门去。旧里从兹不得归,六亲自此无寻处。一从陷贼经三载,终日惊忧心胆碎。夜卧千重剑戟围,朝餐一味人肝脍。鸳帏纵入岂成欢?宝货虽多非所爱。蓬头垢面眉犹赤,几转横波看不得。衣裳颠倒语言异,面上夸功雕作字。柏台多半是狐精,兰省诸郎皆鼠魅。还将短发戴华簪,不脱朝衣缠绣被。翻持象笏作三公,倒佩金鱼为两史。朝闻奏对入朝堂,暮见喧呼来酒市。
  一朝五鼓人惊起,叫啸喧呼如窃语。夜来探马入皇城,昨日官军收赤水。赤水去城一百里,朝若来兮暮应至。凶徒马上暗吞声,女伴闺中潜生喜。皆言冤愤此时销,必谓妖徒今日死。逡巡走马传声急,又道官军全阵入。大彭小彭相顾忧,二郎四郎抱鞍泣。沉沉数日无消息,必谓军前已衔璧。簸旗掉剑却来归,又道官军悉败绩。
  四面从兹多厄束,一斗黄金一斗粟。尚让厨中食木皮,黄巢机上刲人肉。东南断绝无粮道,沟壑渐平人渐少。六军门外倚僵尸,七架{寨}营中填饿殍。长安寂寂今何有?废市荒街麦苗秀。采樵斫尽杏园花,修寨诛残御沟柳。华轩绣毂皆销散,甲第朱门无一半。含元殿上狐兔行,花萼楼前荆棘满。昔时繁盛皆埋没,举目凄凉无故物。内库烧为锦绣灰,天街踏尽公卿骨!
  来时晓出城东陌,城外风烟如塞色。路旁时见游奕军,坡下寂无迎送客。霸陵东望人烟绝,树锁骊山金翠灭。大道俱成棘子林,行人夜宿墙匡月。明朝晓至三峰路,百万人家无一户。破落田园但有蒿,摧残竹树皆无主。路旁试问金天神,金天无语愁于人。庙前古柏有残枿,殿上金炉生暗尘。一从狂寇陷中国,天地晦冥风雨黑。案前神水咒不成,壁上阴兵驱不得。闲日徒歆奠飨恩,危时不助神通力。我今愧恧拙为神,且向山中深避匿。寰中箫管不曾闻,筵上牺牲无处觅。旋教魔鬼傍乡村,诛剥生灵过朝夕。妾闻此语愁更愁,天遣时灾非自由。神在山中犹避难,何须责望东诸侯!
  前年又出扬震关,举头云际见荆山。如从地府到人间,顿觉时清天地闲。陕州主帅忠且贞,不动干戈唯守城。蒲津主帅能戢兵,千里晏然无犬声。朝携宝货无人问,暮插金钗唯独行。明朝又过新安东,路上乞浆逢一翁。苍苍面带苔藓色,隐隐身藏蓬荻中。问翁本是何乡曲?底事寒天霜露宿?老翁暂起欲陈辞,却坐支颐仰天哭。乡园本贯东畿县,岁岁耕桑临近甸。岁种良田二百廛,年输户税三千万。小姑惯织褐絁袍,中妇能炊红黍饭。千间仓兮万丝箱,黄巢过后犹残半。自从洛下屯师旅,日夜巡兵入村坞。匣中秋水拔青蛇,旗上高风吹白虎。入门下马若旋风,罄室倾囊如卷土。家财既尽骨肉离,今日垂年一身苦。一身苦兮何足嗟,山中更有千万家,朝饥山上寻蓬子,夜宿霜中卧荻花!
  妾闻此老伤心语,竟日阑干泪如雨。出门惟见乱枭鸣,更欲东奔何处所?仍闻汴路舟车绝,又道彭门自相杀。野宿徒销战士魂,河津半是冤人血。适闻有客金陵至,见说江南风景异。自从大寇犯中原,戎马不曾生四鄙。诛锄窃盗若神功,惠爱生灵如赤子。城壕固护教{斆、敩、效}金汤,赋税如云送军垒。奈何四海尽滔滔,湛然一境平如砥。避难徒为阙下人,怀安却羡江南鬼。愿君举棹东复东,咏此长歌献相公。

浣溪沙·夜夜相思更漏残

夜夜相思更漏残,伤心明月凭阑干,想君思我锦衾寒。
咫尺画堂深似海,忆来惟把旧书看,几时携手入长安?

诉衷情

烛烬香残帘半卷,梦初惊。花欲谢,深夜,月笼明。
何处按歌声,轻轻。舞衣尘暗生,负春情。
碧沼红芳烟雨静,倚兰桡。垂玉佩,交带,袅纤腰。
鸳梦隔星桥,迢迢。越罗香暗销,坠花翘。

唐代诗词推荐

赴连山途次德宗山陵寄张员外

常时并冕奉天颜,委佩低簪彩仗间。
今日独来张乐地,万重云水望桥山。

饮马长城窟行

塞外悲风切,交河冰已结。瀚海百重波,阴山千里雪。
迥戍危烽火,层峦引高节。悠悠卷旆旌,饮马出长城。
寒沙连骑迹,朔吹断边声。胡尘清玉塞,羌笛韵金钲。
绝漠干戈戢,车徒振原隰。都尉反龙堆,将军旋马邑。
扬麾氛雾静,纪石功名立。荒裔一戎衣,灵台凯歌入。

执契静三边

执契静三边,持衡临万姓。玉彩辉关烛,金华流日镜。
无为宇宙清,有美璇玑正。皎佩星连景,飘衣云结庆。
戢武耀七德,升文辉九功。烟波澄旧碧,尘火息前红。
霜野韬莲剑,关城罢月弓。钱缀榆天合,新城柳塞空。
花销葱岭雪,縠尽流沙雾。秋驾转兢怀,春冰弥轸虑。
书绝龙庭羽,烽休凤穴戍。衣宵寝二难,食旰餐三惧。
翦暴兴先废,除凶存昔亡。圆盖归天壤,方舆入地荒。
孔海池京邑,双河沼帝乡。循躬思励己,抚俗愧时康。
元首伫盐梅,股肱惟辅弼。羽贤崆岭四,翼圣襄城七。
浇俗庶反淳,替文聊就质。已知隆至道,共欢区宇一。